橘子也需要柏油和駁崁——
縣市要合併嗎?城鄉平衡才是重點!
在竹北東區鋪一條路,可能動輒十萬人次在走;我們新埔,像內立有一條路,進去只有六戶人家,可是卻有二十幾甲的橘子園。一甲用20,000斤算,一個人一年吃5斤橘子,二十幾甲就是給十萬人吃的。
橘子沒有選票,不會上網爆料、搞連署公投、拉白布條或寫縣長信箱;可是,政府施政不能只顧「聽得到的聲音」。
一般人覺得,民主就是政治人物要注重選票;那麼,政府有限的預算裡,要花多少錢在都市裡蓋公園、花多少錢在鄉下做駁崁?哪個選票比較多?(以面積幾乎相同的竹北和峨眉來比,人口是35:1,開出來的票是26:1)。
如果政府一直把錢花在人口多的地方,就會吸引更多人住進去;而政府在鄉下少花錢(甚至連在無自來水地區都不擴大補助),也會把更多人推出去、離鄉離農。政府很難阻止人口往都市集中,但如果不是減緩而是加劇這個趨勢,鄉下學校就越來越空,而都市就會學校擠爆、馬路擠爆、停車場擠爆,連供水供電都很吃緊——然後用更大的聲音要求政府把錢花在都市。
輿論和「網路聲量」也是。在震耳欲聾的「趕快給我蓋新學校」、「我住學校旁邊卻不能就近入學」等抱怨中,你有沒有聽過「我這邊三十年沒鋪過柏油了」、「我家現在抽不到地下水了」?
這個問題,沒有縣市合併就已經存在,我們要趕快改善。
如果沒改善,則縣市合併會讓這個情況減緩,還是更糟?
現在的新竹縣,竹北人口已佔35%;若縣市合併,竹市東區加上竹北就已經42%。六都,特別是縣市合併的中市、南市、高市,情況如何?先檢討一下,再來談竹竹要不要併吧。